同城服务想约就约_全国风楼阁约茶,风楼阁全国同城官网入口,51品茶快约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陕西日报》刊发《西安碑林全集·石刻图画卷》书评
发布日期:2025-09-09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7月24日出版的《陕西日报》,刊发了由西安美术学院刘玉莹博士撰写的书评文章《化碑为书,重启长安密码》,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西安碑林全集·石刻图画卷》。

微信图片_20250909103344_213_31.jpg

原文链接:

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7/24/content_914081.html

全文如下:

化碑为书,重启长安密码

——评《西安碑林全集·石刻图画卷》

刘玉莹

今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后正式对公众开放,展陈面积、展品数量、游客体验都得到全面升级。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当前中国古代石刻图画文物保存、研究的重镇。由赵力光、裴建平两位馆长担任主编的《西安碑林全集》2023年12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被誉为一座无与伦比的“纸上碑林”。

《西安碑林全集·石刻图画卷》是其分卷之一,具有系统性、学术性及实用性的显著特点。

石刻图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石材为载体,通过多种雕刻技法,将图像、符号、文字等多种元素呈现出来。

中国古代石刻图画以体量丰富、题材广泛而著称,多存在于宫廷建筑、墓葬建筑、宗教石刻、碑碣等石质遗迹上。这些石刻图画具有历史图像的叙事功能,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理念和艺术审美的重要材料。

从图文方面来看,本书突破了传统碑刻目录“重图轻文”或“重文轻图”的模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具有以石为史、以图为脉、以文为魂的内容架构特点。

全书共收录126件馆藏石刻文物。每件文物都有详尽的文字信息,包括刻制时间、形制尺寸、出土时地、入藏时间等。此外,每幅石刻图画都配有文字,便于读者欣赏。

在石刻图片的选择与运用上,本书通过高清影像、显微摄影等技术,将碑刻的整体和细节一并呈现。

《李和石棺》《李静训石椁》《李寿石椁》等棺椁石刻,尤其注重整体与细节并重的原则,既有棺椁石刻全貌的拓印和原物呈现,也有棺椁内壁、外壁、棺盖等细节的聚焦,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级图像展示体系。文字解读兼具科普性与学术性,以描述性的科普介绍类语言为基础,对图饰、碑文背后的信息加以注解,体现了文史结合的叙事原则。

本书是对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碑刻图画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著录。

从内容题材上来看,有《李和石棺》等墓葬石刻、《文与可画竹》等文人画题材石刻、《达摩祖师像》等佛教石刻、《福禄寿三星图》等道教石刻、《兴庆宫图》等长安建筑石刻、《关中八景》等长安景物石刻、《黄河图说》等地图石刻……本书内容多元,将历史叙事、艺术审美等主题糅合在一起。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书中收录的石刻图画上起西晋泰始四年,下至明清,将魏晋风骨、隋唐气象及明清余韵熔铸在一起。本书以石刻图画为媒介,构建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宝库。

从时间纵深的层累看,这一过程见证了艺术风格流变、技术工艺革新。散落的石刻图画作为文明连续的物证,展现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

此卷图册的编纂与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由于过往图录文献中缺乏对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的整理编纂,以往学者对于石刻图画的引用与参考,大多是知其名知其藏而不见其物,抑或石刻图画信息不详。

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学术缺憾,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详细高清的图像信息资料。现有的一些普及刊物仍停留在“书法名碑赏析”层面,对碑刻作为“历史现场”的阐释薄弱。

本书在碑刻鉴别赏析的基础上,对部分碑刻的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出土位置、年代界定作了标注,体现了编者的治学思维和史学意识。

《西安碑林全集·石刻图画卷》的出版,形成了“物—文—境”三位一体的学术框架和叙事方法。本书以石刻材料为视觉基础,着重分析文字与图像信息,将石刻转化为可读的文本,构建起从“物的整理”到“文化阐释”的完整链条。

微信图片_20250909103346_214_31.jpg

编辑/杨珂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