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服务想约就约_全国风楼阁约茶,风楼阁全国同城官网入口,51品茶快约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国际出版周报》刊发专访刘东风社长文章
发布日期:2025-08-19    文章来源:总社    分享到:

8月13日出版的《国际出版周报》,整版刊发了该报记者专访总社社长刘东风的文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春风化雨,让丝路故事浸润海外读者心灵》。文章聚焦总社图书出版与输出、数智融合等方面的做法和实践,精品出版、融合转型,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819100944_79.jpg

原文链接:

http://yeeipw.cpmj.com.cn/html/2025-08/13/content_142575_18797361.htm

全文如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春风化雨,让丝路故事浸润海外读者心灵

本报记者  许惟一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以下简称“总社”)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策划出版并输出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和展现丝路风貌的优秀作品,同时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由传统图书业务向数字出版、内容服务、多媒体开发等业态转变,进一步促进国际出版交流合作,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今年,迎来建社40周年的该社,锚定“建成中国一流出版社,出版中国一流好书刊”的“双一流”愿景目标,以“2025出版融合转型年”为抓手,奋力谱写本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报专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聚焦该社在图书出版与输出、数智融合等方面的成功实践。

聚焦丝绸之路  多维度对外展现中华文化

记者:近年来,总社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中,推出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刘东风: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总社是一家坐落于西安的大学出版社,这条漫长而古老的丝路对于我们来讲意义非同寻常。我们十分重视响应并落实国家倡议,十几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图书,也建立了多个“走出去”平台。

在图书出版领域,总社推出了“丝绸之路通鉴”大型丛书两辑20本,旨在借鉴历史,透析现状,促进合作,着眼未来,贯穿千年时域,探求发展趋势,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供全领域、全视角、体系化的智力服务。这套丛书出版后,我们没有将脚步停留在中文版本上,而是通过“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出版“走出去”重大项目,将其推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其中《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输出了乌克兰文版、阿拉伯文版和哈萨克文版,《丝绸之路上的体育交流与发展》输出了俄文版。

2020年,我们出版了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最新成果——《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五卷本,包括文化卷、生态卷、海港卷、陆港卷、旅游卷。这是国内首套以全球空间为尺度诠释“一带一路”海港和陆港体系、旅游合作、区域生态及文化蕴涵的学术著作。在出版中文版的同时,我们就通过阿联酋指南针出版社输出了这套书的阿拉伯文版,并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国际书展、阿曼马斯喀特国际书展、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卡塔尔国际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进行发布展出,受到专家学者、读者、文化机构及媒体平台的广泛好评。此外,我们还出版了一系列围绕“丝路”的图书,并且对外输出版权,如《国家名片上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千年史》《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包括俄文、阿拉伯文等4个文版。图书出版是“春风化雨”的过程,一本一本推出去,总能有收获。

微信图片_20250819100944_80.jpg

一系列优质图书的出版是基础。为输出高质量的外文图书,我们也与多方合作,建立了多个翻译平台,从而提高了翻译质量,加大了推广力度,扩大了总社影响力。总社先后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出版集团等,共建了“丝绸之路”俄语翻译出版基地、“文化文学‘走出去’”译介出版基地、“一带一路”小语种翻译出版基地,还先后成立了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团结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翻译家与合作伙伴,为出版“走出去”“走进去”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2020年,总社与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联合成立了“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该编辑部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是《在西北局的日子里》,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西北局工作和生活期间的亲历亲闻。该书英文版出版后,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美国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等国际知名学术图书馆收藏。

记者:在您看来,近年来总社的外向型出版项目,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东风:我们策划出版输出的一系列图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们让中国故事在海外“有料可讲”“传得更远”“走得进去”。在文学出海方面,总社对外推介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系列小说,已输出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等11个文版,为世界读者读懂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提供了重要窗口。在学术出版方面,《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唐长安城考古笔记》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输出了阿拉伯文、英文、俄文版,进而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对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具有重要裨益。

数智化赋能  深入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记者:近年来,人工智能(AI)逐渐成为各行业布局中心,总社在内容创作、编辑加工、发行营销等环节引用AI技术的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面临哪些难点?

刘东风:当前,AI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革新,图书出版领域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总社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创新驱动,围绕改革赋能、机制创新、内容建设、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数智化转型为牵引,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大力推进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教育文化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数智时代出版运营新模式,实现数智化赋能出版业务,深入推进全社出版融合转型发展。

总社将2025年定为“出版融合转型年”,进而制定了《“2025 出版融合转型年”实施方案》,从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狠抓落实,并且开展了一些保障措施并督促实施。以人文大众出版为例,我们着重从4个方面入手。

一是综合开发存量精品版权资源的数字化产品和衍生产品,实现多形态呈现、多平台应用,开拓销售增长第二曲线。二是深度开发内容集成型数据库产品。立足墓志数据库、丝绸之路辞典、汉籍三期等融合项目,研发上架“小而精”产品。三是着力打造市场化融合出版产品。推动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数字化,推动线上优质内容的线下转化。四是积极探索“内容+功能+服务”融合出版新模式。例如,依托汉字文化选题,开发“中国常用汉字阐释服务平台”。此外,我们还打造了“出版+文创”经营新模式。

2025年7月25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新闻出版署西部多语种文化资源智慧出版重点实验室,联合天雨流芳(西安)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开发的“文正AI出版协作平台3.0”正式发布上线。这一平台经过近2年的创新研发,经全国多家出版社多元试用测试升级完成,现已开发上线“文正AI编辑审校系统3.0”“文正AI编辑审读系统3.0”“文正AI稿件速读系统”,很快还将开发上线“文正AI编辑审图系统”“文正AI编辑查源系统”“文正AI编辑解题系统”等。这些系统不仅服务出版行业提质增效,还对出版社的日常工作产生极大提升促进作用。

建设海外文化宣传阵地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记者:对于未来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出版合作,总社有哪些规划或设想?

刘东风: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总社成立的译介出版基地和“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以“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平台,积极对外译介“丝路”系列图书,策划出版一系列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读者的优秀作品,展现中国当代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著作,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丝绸之路历史内涵的通俗读物,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进一步增强海外读者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

同时,我们要以总社输出版权图书为基础,加强海外平台建设与宣传,从借助合作伙伴平台“走出去”,到多方位深度开发“走进去”,切实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学者的海外话语权。2024年8月,总社向沙特阿拉伯智慧宫捐献了近200册中华文化图书,接下来总社计划联合沙特阿拉伯智慧宫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卡塔尔智慧宫中文学习测试中心,于2025年9月成立“全民阅读”利雅得站和卡塔尔站。总社还计划在阿联酋新篇章出版社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阿拉伯传统文化”互译项目编辑部,并计划联合阿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在利雅得国际书展期间召开《跟随穆太奈比的脚步》等新书发布会并签署合作协议。未来,总社将逐步推进各项工作,持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积极探索创新,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教育、文化、学术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编辑/杨珂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