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主办的《追踪信仰:艺术考古中的动物图像》新书分享会在第33届全国书博会上举行。图书作者、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教授携其深耕十年之著,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秦臻、四川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林科吉共聚一堂,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横跨八千年的信仰溯源之旅。
陕西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与反非法反违禁处三级调研员张小英,总社领导及编辑代表参加活动。分享会由总编辑助理杨杰主持。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神话学文库”(第三辑)在主编叶舒宪教授带领下,将重心从译介和互鉴为主,转向对大传统理论和神话中国理念引导下的新研究实践。《追踪信仰》正是这一宏大工程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以三大亮点叩击文明之源:聚焦獠牙神面、旋目神、日乌等核心符号,串联高庙白陶、良渚玉器、三星堆青铜等关键考古证据;打破学科壁垒,从图像学解码“半人半兽”的神性内涵,揭示动物图像如何构建中华先民的宇宙观与神灵体系;全书三卷千余页,1600余幅插图,细腻还原獠牙图腾与日乌共曜的文明密码,带领读者探寻中华文明的信仰源头。
“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蓖跞氏娼淌谠诜窒碇械莱霰臼榈暮诵睦砟睢U馕簧罡脊叛氖嗄甑难д咛寡?,本书的诞生源于“意外之喜”:“写作过程中逐渐发现,动物图像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宏大的信仰体系?!彼乇鹎康麾惭婪诺钠帐佬浴痈呙戆滋盏胶焐接裰砹?,南北跨越数千年的獠牙神面,皆指向对太阳神与生命力的原始崇拜。更令人惊叹的是,美洲大陆与中国史前几乎一致的獠牙构图,暗示了早期跨大陆信仰传播的可能。
在对谈环节,秦臻教授以艺术考古学视角解读图像的力量:“上古先民将神秘现象提炼为视觉元素,重组并创造出承载神性的动物图像。解读它们,就是打开先民精神世界的钥匙。”他生动地将獠牙神面比喻为“拱顶石”:“若抽离这块基石,整个华夏信仰体系或将坍塌?!?/p>
林科吉副研究员盛赞王仁湘教授以十年心血完成的《追踪信仰》弥合了考古学与公众的鸿沟。他指出,传统考古常被视为高冷的学科,而此书通过精心收集的线描图、模拟图画及前沿解读,将冰冷文物转化为理解华夏精神基因的鲜活密码。此外书中对獠牙神面等符号的破译,揭示了动物图像如何承载先民宇宙观。这种将晦涩符号转化为可感信仰的书写,正是学术大众化的典范。
《追踪信仰:艺术考古中的动物图像》一书深入探讨了史前艺术中动物图像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信仰体系。书中详细解读了日乌、獠牙神面、旋目等艺术元素,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造力。本书不仅是艺术考古领域的学术力作,也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编辑/杨珂 审核/王笑一